芝加哥做為一個國際級都市,豐富而多元的博物館與美術館是指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早在1893年哥倫布登陸美洲的400年後,芝加哥舉辦了世界博覽會 (World's Columbian Exposition)吸引了兩千七百萬人來芝參觀。隨後1921年在照片中的這個地方蓋起了這棟菲爾德博物館陳列當年的所有館藏,原本的博覽會主場館則是現今靠近芝加哥大學的科學與工業博物館。
至於為什麼叫做 Field Museum? 要回溯到當年的一位百貨大亨: 馬歇爾‧菲爾德 ( Marshall Field),他當年就對於提升芝加哥的美術與文化教育不遺餘力,在首任館長愛德華‧艾爾 ( Edward Ayer)的遊說之下,決定捐出一百萬美金做為美術館的建造經費,因此這座博物館就由他的名字來命名。
進到大廳就被眼前的飛天恐龍給震懾,各式各樣的化石真的讓人有瞬間回到過去的感覺。三層樓高的挑高中庭是整個博物館的中心,所有的展廳圍繞著中庭叢集。
從過去的完工照片對照發現這個地方從未改變過,從開幕第一天至今跨越一個世紀都依然維持與當年相同的樣貌,百年前的人們和我們竟是站在同樣的磁磚上,欣賞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奇珍異獸、花草樹木。
大門進來會經過售票處與剪票口,還會有到此一遊的照相區在離開後可以選擇購買。
如果你是來芝加哥短期旅遊的朋友可以購買 City Pass,一票包含多個景點會比較划算。當然芝加哥居民則是有免費日,拿著這張小小的票,就可以進場啦!
菲爾德博物館在歷史定位上也有不可撼動的地位,腕龍其實是由菲爾德博物館研究團隊發現且公諸於世的,在1900年左右由菲爾德博物館派遣的考古小隊在克羅拉多州發現這具史無前例的巨大化石,引起全美騷動並藉著火車將正模標本送回芝加哥,經過一系列的拼湊一直到1993年終於完成了腕龍的全隻模型大家也才會在電影《侏儸紀公園》看到腕龍出場。
當年腕龍是分成一節一節坐著火車來到這裡,再由研究人員慢慢組裝呈現在大家眼前看到的宏偉景象。考古團隊在美洲大陸上找到的許多珍貴恐龍化石,需要慢慢挖掘並用石膏包覆加上紗布最後運上火車載回研究室,就這樣人類才能發現千萬年前各式各樣的史前巨獸。
現在展館裡面的是高原上的超級巨獸:巴塔哥巨龍。巴塔哥巨龍光是一根大腿骨就比一般成人高上許多,因此可想而知這隻大恐龍每天都要吃非常多的食物,從牠的糞便化石中有看到許多植物的種子,這個巨大的草食動物基本上也沒有甚麼天敵。
從博物館二樓可以看到牠的頭骨,非常壯觀這有可能是現在世界上已知最大的動物。
光是一根大腿骨頭就已經超越我的身高,很不可思議若是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人類會是多麼渺小的生物,這一組骨頭在阿根廷被發現相信在考古界這會是一個持續被討論的話題。
展館裡面最重要的一區就是地球生命的編年史,介紹了起源、五次大滅絕到近代甚至有專家推測第六次大滅絕的發生,這是我認為博物館內最精彩的展區,是來館必訪的常設展。
生命的起源,相信在地球科學課與生物課中都有詳盡的解說了,從海洋開始慢慢到陸地,展館就是以這個方式搭配不一樣的化石展示帶大家回到那個年代。
海洋時期各式各樣的鸚鵡螺、魷魚、貝類化石。但更重要的是芝加哥在過去可是被海洋包圍喔!芝加哥所在地是一塊珊瑚礁岩,因此在這邊是有機會找到許多海洋生物的化石。
接著,動物從魚類演化成爬蟲類從海底爬上了陸地,開始在廣袤的陸地上生活,然後再從小爬蟲漸漸變大變成巨大的恐龍。
進入今天的重頭戲—「恐龍展館」,不同時代的恐龍在這邊展出,食草恐龍或食肉恐龍都有。
三角恐龍!!這是美國大陸上最常見的食草恐龍,在很多地方都有發現牠的蹤跡並且從相關的地緣發現牠們與暴龍是身處同樣的生態圈,在白堊紀晚期大量的存在,所以除了暴龍之外,三角恐龍是美國第二有名的恐龍。
↑左右滑動以欣賞更多照片↑
鴨嘴龍,也是白堊紀晚期的草食恐龍,跟三角龍是同一個時代的生物族群,這一隻是賴氏龍亞科在頭頂上有特別的大型冠飾,還會用特殊的鼻管發出特殊的叫聲。
拉佩托龍和迷惑龍,拉佩托龍是近20年被釐清發現的新恐龍,這一隻還是青少年恐龍並不是成年恐龍所以大小還不是最大的狀態。
劍龍也是食草恐龍,有著裝甲的背脊,是展間中另一個亮點恐龍。不過最重要的博物館主角要來了!
暴龍「蘇」(Sue)是菲爾德博物館最重要的明星。從1997年來到這裡之後,就一直被放在一樓大廳在每年的慈善晚會作為重要的迎賓主角,2018年Sue被拆解移動並在這個新展館被重新展出。
擁有獨立展間的暴龍是來菲爾德博物館必看的展物,所以來到博物館的朋友一定要來看!
↑左右滑動以欣賞更多照片↑
從這一系列的照片就可以看到博物館方當年如何在拍賣會上拔得頭籌獲得這隻暴龍並且如何運送到芝加哥。博物館在獲得麥當勞與迪士尼的贊助之下用840萬美金購得這組化石。
暴龍的頭骨從地面仰視充滿震撼,整隻恐龍完整的陳列在此,讓大家駐足在此、久久未離。
展廳對於這隻世界級展品也有更多的更新,最重要的就是肋骨下方的腹肋骨,這個骨頭系統視爬蟲類特有的骨骼,貼在下腹部的位置有可能是作為呼吸有關的結構,在近年來更多考古研究之後被加上;另外就是投影系統和暴龍部位的介紹讓導覽更即時更快速的讓參觀者了解這隻暴龍的細小特徵。
在玻璃展示櫃中的暴龍頭骨是真實的化石,因為長年累月在地底被大地壓縮,Sue的右臉已經被壓到變形了,但是還是非常的完整,因此全世界的考古科學家都會來芝加哥做暴龍研究。
Sue的左臉下巴位置有幾個被蕈類寄生的孔洞,植物在臉上生長並穿過臉頰,就留下了這樣的疤痕。
他的肋骨上也有許多骨折自癒的痕跡,可想而知在當年獵捕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在每次狩獵下都是生命與生命的較量。
↑左右滑動以欣賞更多照片↑
化石區的另一端則擺放了幾個互動裝置,可以聞到當年 Sue所生存的環境是什麼樣的氣味,又或者暴龍的聽力、暴龍的口中的氣味以及其他小型動物的皮毛。
最後的一區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哺乳動物,有著人類祖先的頭骨,暗示我們已經進入近代。
長毛象、猛瑪象以及大角鹿這些冰河時期的動物,可惜也因為冰河時期的終結全數滅絕了,我們只能透過這些骨骼回想地球進入最後一個冰河時期的榮景。
在展覽的最後,用達爾文在《物種起源》這本書的結語做總結 from so simple a beginning, endless forms most beautiful and most wonderful have been, and are being, evolved.
(即使生命如此簡單的起源,並依然不止的演化著,她伊是如此美好與壯麗)
在展廳外面是一個化石研究室,就在這邊我們依然在跟大自然這位老師學習著。
研究員正在清理這個可可樹化石,或許再過不久就可以在博物館看到這個展品。
一樓是塞內加爾特展,裡面介紹很多關於非洲的地理、歷史和文化,但是是否現在還有這個展我就不知道了,撰文的現在博物館又有新的展覽,所以有機會可以上官方網站搜尋。
↑左右滑動以欣賞更多照片↑
塞內加爾的生活環境用模型陳列,包含一些相關的生活物件,還有照片等等蠻有趣的。
最後我去了古老美洲的展館,這邊介紹北美、中南美洲的相關文化和文物,不過也有過去的歷史介紹。
過去原住民與執政者之間因為土地和文化的衝突有許多歷史事件的發生,不同族群之間的撞擊這些先驅者才能慢慢塑造成現在的多元化社會。
↑左右滑動以欣賞更多照片↑
裡面還有許多不一樣地方的原住民建築和文物,或許我們在一些電影中都有看過相關的圖騰和藝術,不過用眼睛和身體去感受又是不一樣的感覺。
最後,芝加哥是北美原住民的重要集結地!在法國人來此之前芝加哥一直都是原住民們很重要的聚集地,因此在芝加哥很多地方都會提到原住民和城市相關的連結。現在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在百年前都是原住民的居所,只是隨著城市發展這裡慢慢變成了國際城市。
要離開博物館前可以到出口旁的博物館商店購買紀念品,許多與展物有關的延伸商品咖啡、磁鐵、衣服、包包、明信片、書籍可以選購。
在另一邊則是博物館美食區,如果逛累了可以來吃吃喝喝休息一下,享受博物館的天光和三五好友聊聊天,看看中間挑空區的化石們。
菲爾德博物館非常值得來芝加哥的朋友們花一個上午來逛一逛的地方,除了文章中的化石、不同文化的展區以外,還有 Tiffany & Co. 贊助的礦石展區;各式各樣的鳥類標本和更多不一樣的特展。整個博物館園區 Museum Campus 還有一旁的寫第水族館和阿德勒天文台,如果有機會的話請一定要來菲爾德博物館逛逛。
相關網站:
菲爾德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s://www.fieldmuseum.org/
Comments